這篇簡單分析了英國脫歐之後 有哪些優點吸引台灣學生去留學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看看
【編輯部調查】脫歐以後,台灣學生還想留學英國嗎?
//文章出處// 換日線
採訪、撰文・關卓琦/換日線編輯部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The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簡稱 HESA)統計,2017-2018 年,英國共有 458,490 名國際留學生,其中歐盟學生佔了 14 萬、非歐盟學生人數高達 32 萬;而留學人數最多的 5 個來源地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香港和馬來西亞。
留學生的學費是英國大學資金的重要來源,加上生活開銷、旅行等費用,為英國庫房每年帶來約 260 億英鎊的收益,《BBC》甚至稱之為「搖錢樹」(cash cow)。
脫歐對國際學生的潛在影響
英國雖然一向是傳統的留學大國,但近 10 年來海外留學生總數增長僅有 3%,反觀赴美國留學的海外學生人數近 10 年增長了 40%、澳洲增長了 45%、加拿大漲了 57%。有論者認為,造成如此懸殊的差距的關鍵因素,是時任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在 2012 年取消了國際學生畢業後有兩年可以找工作的簽證(PSW,Post Study Work),使得他們必須在畢業後 4 個月離開英國所致。
面對脫歐後可能會限制歐盟人員自由進出英國而造成的人才流失、歐盟學生人數減少而影響英國大學的學費財務收入等危機,時隔 7 年,強生(Boris Johnson)重新恢復這項簽證,大力吸引更多受過英國高等教育洗禮的國際學生畢業後留下來找工作。
然而,簽證雖具吸引力,但面對混沌不明的脫歐協議,影響著國際學生前往英國留學的因素,仍然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來自歐盟的研究經費可能受縮限
根據《英國高等教育現狀與趨勢》2018 年度報告,2016/17 年,英國大學研究經費中來自歐盟的資源佔了 11%,相較於 10 年前增加 177%,顯示目前英國大學的研究計畫部分仰賴歐盟的資金,倘若脫歐之後無法繼續取得歐盟的經費援助,勢必會影響英國大學的學術研究。
二、伊拉斯謨計畫(Erasmus Programme)何去何從?
伊拉斯謨計畫是由歐盟資助,於 1987 年成立的一個學生交換項目,2014 年則在現有基礎上更進一步擴充了學生交換計畫的領域,被稱為「進階伊拉斯謨計畫」(Erasmus+),主要應用於歐盟現在所有教育、培訓、青年及體育領域的高等教育學生,以及範圍拓展至全球的伊拉斯謨全球高等教育計畫的聯合學程(Erasmus Mundus)。
此計畫提供大學生在另一個歐盟國家或地區有一至兩年的交換學習課程;而脫歐對此衝擊,主要在於英國將不再適用於伊拉斯謨計畫中的歐盟國家條款。雖然伊拉斯謨計畫官方積極呼籲英國政府,在無協議脫歐下仍然要繼續參與此計畫,但目前仍未有明確安排。
三、歐盟學生可能要支付與非歐盟的國際學生同樣金額的學費
過去歐盟學生在英國留學費用比照當地學生,遠低於其他非歐盟國家國際學生所支付兩、三倍以上的高額學費。但脫歐後,來自歐盟的學生是否會被英國視為「一般國際學生」而按照收費,仍是未知之數。而本來就不屬於歐盟國家的台灣,學費暫時不受影響,甚至可能因為公投後英鎊貶值而「賺了」。
台灣學生赴英意願調查
對於本來就並非歐盟的台灣學生,在這場政治風波下所受到的負面影響,可能沒有想像中大;根據《換日線》調查,部份留學英國的台灣學生甚至認為,脫歐可能形成一股「反推動力」。
目前在台灣大學就讀工管系四年級的廖壐翔正在申請英國學校,他希望最後能夠順利進入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研究商業數據分析。壐翔說,美國和英國是他首選的留學目的地。英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歐洲的人文風氣,以及最關鍵的因素──只要一年就能拿到碩士學位,都是讓他選擇英國的原因。
脫歐有影響壐翔赴英的意願嗎?他說:「我在網路上查過資料,台灣本來就不算是歐盟裡面,也無法享有歐盟學生在脫歐前的福利。我覺得沒有很大影響,我只是去讀書。」
羅睿禔同樣受英國學制時間短所吸引,大學在清華大學念金融相關科系、剛畢業一年想到英國深造的他認為,倫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金融中心,相關教育培訓已經發展成熟,且專業性強,英國大學在世界排名也十分亮眼,同時間英鎊大跌、PSW 政策再度出台等,皆吸引著他前往英國。
不過,脫歐對他來說仍有潛在風險,「英鎊跌對學生有利,但當地物價也會愈來愈高,脫歐後關稅優惠取消,特別是從歐盟來的商品。學校排名不知道會不會往後掉,學費又貴,如果排名一直掉,跟我本來的想法就不一樣了。」睿禔繼續說:「脫歐當然是會有一些影響,我聽說一些銀行總部已經從英國撤回歐陸。但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去英國。」
脫歐對於台灣學生來說,雖然有潛在風險,但也沒有讓學子們打退堂鼓。而從我國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每年的數據來看,2016 年我國學生赴英國留學簽證人數(包括當年度新申請簽證人數及換發簽者人數)為 3,272 人、2017 年 3,484 人,2018 年則來到了 3,686 人──顯示出台灣學生赴英並未明顯受到脫歐影響而減少。
即將前往英國的受訪者對脫歐影響抱持樂觀態度,然而,已經身在英國學習的人似乎另有一番體會。在英格蘭中部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念 Art Gallery and Museum Studies 的廖致佳就說,「前陣子選舉的投票,好像表達出一種『我(英國)真的不太歡迎外國人』的感覺。我在這裡其實沒有遇到太不好的事,但去倫敦旅遊的時候,白人普遍對外國人都挺冷漠。對於我們這些不太熟悉當地社交禮儀的外國人,他們不是很有耐心。」
問到新出台的簽證是否會吸引她留下,致佳略顯顯尷尬地笑了兩聲,「其實還好。因為我覺得在英國生活其實沒有多大吸引力。如果你讓我去歐洲大陸發展好像可以,可是單純僅限英國的話就還好。我們這個學校的同學們迫不及急待地想回家,應該是說這個城市(萊斯特),沒有大家想像中去英國念書的感覺。」
她補充,「我不會以國家作為選擇(工作)的標準,主要以可以融合歷史和藝術兩者的機構為主,而這些(機構)身處在哪裡,我沒有太大意見。」
作為世界上擁有優質、完善高等教育體系的國家之一,脫歐對英國高等教育環境帶來的動盪和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容忽視。相對地,PSW 再度出台、公投後英鎊貶值、未來就業前景、高教體系完善,對台灣學生仍然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留言列表